算命是我国从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传统文化,我们所说的算命是民间俗称,学术上的专业称谓叫预测,研究算命的学术叫易学、也叫术数。由于其颇为深奥和神秘,加上人们对这门学问缺乏正确及深入的了解,便给了江湖术士招摇撞骗的机会,且社会上装神弄鬼、招摇撞骗、故弄玄虚的“大师”泛滥,久而久之便使这门学问有了迷信色彩。
易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算命或起于先秦,当古埃及人用纸草记事、古巴比伦人以泥版为书时,中国的古人劈竹成篾,削薄打磨、火烤编连,将鲜活的史实书于竹简,传遗后世。算命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从出土的甲骨文大多是卜辞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那时候的人们在举行婚嫁、征伐、祭祀等重大事情之前,都会烧龟甲或演蓍草对该事进行虔诚的卜筮,借此判断吉凶,这大抵是早期算命术的萌芽。到了周朝时期,周文王、周公等人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整理成书,取名为《周易》,才把卜筮之术上升到理论层面。人们对命运的大胆探索及阴阳五行学说的确立是在春秋时期,再到东汉王充禀气说的创立,使中国的命学理论有了明确的哲学根基,逐渐形成了一套有理论、有方法的卜卦算命系统,之后则算命开始逐步得以发展,具体的发展过程比较漫长。
算命以《易经》为根基、以阴阳五行体系为理论依据,其中《易经》有“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其中《周易》被部分人认为是一本早的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有很多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是一种从属关系,《易经》包含了《周易》,《周易》则是《易经》的一部分。
古代人们对算命占卜痴迷是因为《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古人认为的微小改变会对未来命运有很大影响。古时候算命通常是一种利用个人切身资讯,比如生辰八字、姓名笔划,手与脸的纹路等配合术数来预测或判断命运吉凶福祸,并且寻求指点迷津的行为,也称之为指迷算命。
狭义的算命是指对人生辰八字即出生时间的推算预测,比如四柱八字、六柱预测;广义的算命则涵盖相术(看面相手相)、紫微斗数、奇门遁甲、八卦六爻等等,还有古代的占卜、筮法、青乌术等均属于算命范畴。生活中我们平常所说的算命泛指四柱八字预测。
算命作为一门探究人类命运的学问,不乏对其感兴趣之人,有名的算命大师也有不少,唐代有李虚中、李淳风、袁天罡等,五代有徐居易,宋有徐子平、僧道洪,元有徐大升,明有刘伯温,清有沈孝瞻、陈素庵,民国有韦千里、袁树珊、任铁樵,现代有邵伟华,李居明,秦阳明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算命术而言,它是古代人民经过多年实践总结而成的智慧结晶,是推测人命运休咎的行为,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伏羲八卦,理论系统较为复杂深奥。千百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经久未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