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铸件的形状和精度、表面要求和内部质量、生产操作的顺利程度等方面,常常是与压铸模的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有直接关系的。更重要的是模具设计并制造好以后,可以再修改的程度就不大了,上述的作用与铸件质量的关系也就相对地固定了。这就是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一定要建立在与压铸工艺要求相适应的基础上的缘故。
调整合模到动、定模有适当的距离,停止机器运行,放入模具预热器。
把保温炉设定在规定温度,配置好规定容量的舀料勺。
生产前确认模具完整性,有中子之模具正确接好中子油管及控制开关线路等,确认导电部分之金属不外露,并选择好控制程序方能操作。
使用水基涂料,必须制订严格详细的喷涂工艺。涂料品牌,涂料与水的比例,模具每一个部位的喷涂量(或喷涂时间)和喷涂顺序,压缩空气压力,喷枪与成型表面的距离,喷涂方向与成型表面的角度等。
根据模具复杂程度、新旧程度和粘模危险程度,确定模块消除应力周期(一般5000~15000模次进行一次)和是否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规定对不同滑动动部位,如冲头、导柱、导套、抽芯机构、推杆、复位杆等部位的不同润滑频率。
制订每一个压铸件的压铸操作规程,并培训和监督压铸工按规程操作。
根据模具复杂程度和新旧程度,确定适当的模具预防性维修周期。适当的模具预防性维修周期应当是模具使用中将要出现故障而还没有出现故障的压铸模次。模具使用中已经出现故障,不能继续生产,被迫进行修理,不是被提倡的方法。